您现在的位置:2021期开码结果开奖记录 > 德育之窗 > 海洋环保 > 正文内容

北极开发中国真的来了吗?

作者:政教处 来源:成武二中 更新日期:2013-01-23 浏览次数:
 
    7月上旬,为期两个月的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将起航。据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透露,这次科考船将第一次穿越东北航道。
  10天前的5月10日,一场聚集了众多中国和北欧国家极地专家的闭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和北欧的北极开发前景。
  而一个月前的4月20日,温家宝抵达冰岛访问,这是两国建交41年以来中国总理的首次访问,这次“姗姗来迟”的访问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中国和冰岛签署的《关于北极合作的框架协议》。此前,中国从未与其他国家签署过类似的协议。
  北极科考、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尚未排上日程的北极航道和资源能源利用,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北极国家和其他非北极国家看在眼里。中国官方至今没有提出明确的北极战略,但关于中国北极开发计划的讨论早已频频见诸报端。
  尤其是中冰北极合作框架协议,将人们的视线又转移到旷日持久的“中国参与北极开发”的讨论上来。
  这片浮冰覆盖、总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地区曾被称作“人类的净土”,风雪严寒曾经令人们望而却步,现在为何遭到各国的竞相追逐?中国又该以什么姿态参与北极事务?
  中国为什么选择冰岛?
  冰岛,这个毗邻北冰洋和大西洋,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仅30多万的小国,一向名不见经传。尽管这里有国际流行天王比约克和北极圈旖旎的风光,但直至2011年中国商人黄怒波在此大手笔买地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之前,冰岛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都未能在国人心中留下多少知名度。众所周知,因金融危机冰岛首当其冲面临“国家破产”困境,亟须从经济低迷的困境中走出,寻求更多的经济合作,“阔绰”的中国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地时间4月20日,温家宝在与冰岛总理西于尔扎多蒂的会谈中表示,中方愿与冰方密切在北极事务中的磋商,在极地、海洋、环境、航运等相关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冰岛总理西于尔扎多蒂也明确表示,冰岛支持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参与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利用,冰方愿与中方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合作。据了解,目前双方的合作主要停留在极地科考和科研方面。
  中国和冰岛携手北极开发早已有迹可循。2010年9月,冰岛总统格里姆松访华期间,曾专门到访隶属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国家海洋局领导会面时,谈到了两国极地事务的合作。
  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保志回忆,“中国与冰岛在极地科考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合作已经非常频繁,当时总统还主动提出加强除自然科学以外的极地事务合作,包括北极航线开通后,双方在航运、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气候变化、海冰融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充分利用北极航道并不遥远,冰岛的北极航运要冲地位日益凸显,它必须考虑如何发挥好战略要地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国,毫无疑问将从这些发展中获取切身利益。”英国智库皇家事务国际研究所能源、环境及发展项目高级研究员查尔斯·艾默生( C h a rlesEm m erson)指出。
  丹麦奥尔堡大学发展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李形分析认为,中国朝北极方面发展的趋势已经比较清晰,它必须从其中一个北冰洋国家入手,获取支持,“冰岛对中国历来比较友好,它虽然是北极理事会成员,但它远离欧洲大陆,独立性比较强。”值得注意的是,冰岛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西欧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进行自贸区谈判的西欧国家。
  中冰协议签署后,有外媒担心中国将借此机会“窥探”北极地区的能源,法新社的报道就称“北极地区的石油储备一直是能源匮乏的中国在对冰岛访问议程上排在前位的考虑”。但冰岛外长费丁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不担心中国利用冰岛眼下的经济状况谋取利益。
  据专家分析,冰岛是北极理事会成员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尽管如此,它也绝不愿意缺席北极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2009年时冰岛就曾坚决反对丹麦、挪威、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达成北冰洋沿海“五国合作方式”。在北极理事会内部,针对北极地区领土、资源和话语权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冰岛自然不甘落后,与中国密切合作,或能提高其底气。
  “永久观察员”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5月10日,一场聚集了众多中国和北欧国家极地专家的闭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正是中国和北欧的北极开发前景。据与会的中方专家会后称,北欧国家的专家提供了“非常有趣的观点”,双方也发生了有意思的观点碰撞。
  中国除了与北欧国家的学术交往之外,亦获得官方支持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以此为契机,中国获得了进一步深入北极事务的机会。
  冰岛、丹麦、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提出过支持,俄罗斯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去年7月也表示,俄罗斯不反对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尽管此前有评论称,俄罗斯一直担忧中国进入北极,会掠夺能源,影响该国的经济利益。
  成立于1996年9月的北极理事会旨在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成员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中国从2007年开始成为该组织的临时观察员。
  北极理事会决定在2013年研究有关新成员加入或授予其他国家观察员地位的问题,因此中国最早也要在2013年才能成为永久观察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健在研讨会期间表示,中国希望寻求永久观察员位置,能够使得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呼吁和声音被听见,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在相关问题上有自己的考量。丹麦奥尔堡大学发展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李形则认为,观察员虽然没有投票权,但有利于了解北极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共识。
  从临时观察员到永久观察员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那么永久观察员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永久的责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保志和杨健给出的回答是一样的。
  去年北极八国召开的第七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出台的“高官报告”,明确规定观察员的准入标准和职责,即必须承认北极国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观察员的职责限制在只能参与科学研究或财政资助等,且资助额度不得超过北极国家。
  对此,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极地专家郭培清指出,在北极地区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尚未明晰的情况下,中国贸然答应这一前提条件,未免不够明智。
  “中国贸然签字,等于将北极国家都不明晰的权利拱手让人。”“中国没有必要成为观察员,而应该坚定地推动双边合作。”郭培清告诉南都记者。
  目前除了中国之外,还有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也在争夺永久观察员的入场券。非北极国家如何参与到北极事务中?杨健对北极事务和北极地区事务给出了严格界定,“北极地区事务是北极事务的一部分,这应该是由北极国家来管理的,但是涉及到全球方面,比如气候变化、海冰融化、经济等问题,可以由非北极国家来参与。”
  在李形看来,中国有必要与非北极国家形成共识,明确北极圈是全人类的财富,而不是专属于某个国家。
  中国参与北极开发将实现“双赢”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仍保持可观的速度,对于能源、技术、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张。国外关于中国崛起的种种传言不胫而走,中国“参与掠夺瓜分北极”的“威胁论”就是其中之一,争夺航道、能源,对北极国家造成打击……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究竟为北极地区和北极国家带来了什么?
  更多的经济合作,帮助提振国家实力,这是几乎所有受访专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类似答案。
  眼下,俄罗斯和加拿大都各自制定了针对北部地区的发展计划,都涉及到北极圈内地区。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推出长达25年的北方计划,将涵盖经济、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我们参与调研时得到的信息是,加拿大需要大量资金,数以千亿计的数额,资金从哪里来,单靠联邦政府不行,肯定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保志告诉南都记者。
  无独有偶,俄罗斯远东北部地区的开发也已被纳入该国未来工作重点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将占大头。而正是俄罗斯和加拿大对中国参与北极开发的态度并不乐观,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于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与北极》报告一文中,提出“中国对待北极政策保持了低调,如果要提升其在该地区的利益,还有待来自北冰洋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和加拿大的邀请与合作”。
  相比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几个北欧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要积极得多,它们已经意识到,北极的经济发展与全球发展的趋势紧密相连,中国在贸易和能源产品等领域的作用无可避免。英国智库皇家事务国际研究所能源、环境及发展项目高级研究员查尔斯·艾默生( Ch a r le sE m m erson)分析指出:“中国应该尽早进入北极事务,这样可以影响并制定讨论的规则。”
  另一方面,北欧国家在北极事务方面的专业性可以给中国提供不少借鉴,“北极合作对于中国和北欧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平台。”澳大利亚智库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东亚项目主任、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北极研究组成员琳达·杰克布森(LindaJakobson)说。
  用“双赢”来评估中国与北欧国家的北极事务合作前景较为乐观却也合理,只不过要真正实现,还需要从策略上仔细考量。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不可逆转,投资、寻找资源、收购优秀资产,一系列动作已经在一些地区开展。“水土不服”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在生产技术、环境和雇用劳工方面,中国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当地的规则。
  “中国和中国企业不能给自己设定这么多的条件,就好像在世界的另外一部分里面一样,中国不能期待享受特别待遇。”查尔斯·艾默生坦言。
  在程保志看来,中国担任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对企业发展有利,“中国能积极参与到北极事务中,对企业规范会更为有效,做观察员意味着要更负责任。”
  中国参与北极开发路径何在?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北极战略尚未出炉。2009年,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月就明确表示“中国还没有北极战略”,此后,中国官方也没有进一步的表态。不过,外交部、国家海洋局等部委的官员曾经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作出公开评价,其中大多数强调中国最为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利益。
  中国的一只脚已经踏入北极地区,这就是科考队伍。从1999年到2010年,“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四次驶向北极,进行大规模北极科考,队伍规模、时间跨度和任务难度一次比一次高。2004年,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驻扎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成为永久性的科研据点。
  不单中国,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也都建起了自己的北极科考站。两极被称为“最大的天然实验室”,地球的低温和降水都会因两极的气候而受到影响。“北极海冰的多寡会影响中国的气温和降水,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去年的山东大旱,都跟北极海冰变化有关。”郭培清说。
  据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透露,今年7月,中国又将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第五次北极科考,其主要考察范围仍集中于科学范畴,不涉及对资源、能源的勘探。南都记者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了解到,此次科考的详细计划尚未最终确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加速融化,有科学家预测,在未来30年内北冰洋将出现夏季无冰年,北极航道初显雏形。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北极航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一条是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其中,东北航道的开通时间已经达到每年3到5个月。如果北极地区气温保持持续升高,海冰继续融化,预计在几年内,东北航道就能得到利用。
  新航道开通将大大缩短航行距离,据估算,利用北极航道,我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比巴拿马运河传统航线大约节省2000到3500海里,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比传统航线航程短25%到55%,北极航道还没有海盗的侵扰,将降低安全风险。
  但风险与优势并存。琳达·雅各布森提醒,“考虑到北极恶劣的环境、搜救设备等设施的缺乏、高昂的保险费用等,使用北极航道在商业上是否可行,仍是未知数。”
  然而,东北航道可以作为所有国家的备选路径,中国绝大部分的商品进出口运输都依赖海运,如果能利用好北极航道,就像给中国留一个“应急通道”。
  “中国不会到北极抢资源”
  如果说北极航道有可能成为命脉,那么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会因为能源争夺而“硝烟四起”吗?
  目前,北极地区已探明的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季曼-伯朝拉盆地和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斜坡盆地。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7月公布的最新评估结果表明,北极地区拥有的待发现常规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22%.截至2011年,北极地区总计发现各类油气田463个。其中,俄罗斯油气勘探开发成果最为突出。目前,北极地区仍有近半数盆地未进行油气勘探,已发现的油气田由于气候、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等原因尚未投入开发。
  北极能源大户俄罗斯率先出手,去年8月,俄罗斯石油公司与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参与北极能源开发,随后,意大利埃尼集团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又加入了勘探北极油气资源合作大军的行列。荷兰、英国等国的各大石油公司也都摩拳擦掌,企图分一杯羹。
  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对于能源的不断需求伴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目前,中国的海外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中国参与北极开发,能源问题权重几何?有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资源能源的问题也许要排到比较后面,但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考量,就得跟进北极能源资源开发的脚步。不过对于“中国到北极抢资源”的说法,郭培清予以了反驳。
  “在全球化时代,资源是可以全球流动的利益,对于不是自己的资源,中国可以购买,而且中国可以提供北极开发需要的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本。中国大市场是稳定的,可以成为持久的资源买家。”郭培清表示,“中国参与北极开发,基于国际法和遵守资源所在国国家的法律,只会有利而无害。”
  据了解,中国公司与俄罗斯曾经就北极能源的问题进行接触,只不过讨论反反复复,尚未取得突破。查尔斯·艾默生分析指出,即使中国不直接参与到开发中,也会充当购买者的角色,将来,来自俄罗斯北部地区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可能会通过北部航道运往华东地区,而不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中国或许会将此设定为战略利益,第一个经北部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已经在准备之中。”查尔斯·艾默生透露。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